反诈行动
01
玩网游,当心“免费道具”
02
高额红包返利,多是骗局
“只要发2.88元红包,就有机会获得数千元的红包返利。”12岁的男孩小齐在QQ群中看到有人发布这样一条信息,立刻信以为真,抱着侥幸心理,他给对方发了红包。然而等来的不是“中大奖”,而是威胁。
对方称,相关细则里明确写明不允许未成年人参与,小齐的行为导致公司被冻结60000元。“你用父母的微信转账给我,否则事情解决不了,我们就要报警处理了。”对方的话,吓坏了小齐,他瞒着母亲,偷摸多次向对方转账,直到被母亲发现。
03
“饭圈福利”让很多孩子受骗
04
假期兼职,当心帮助犯罪
05
“附近的人”引来不良人
当前网络诈骗最大特点就是“精准化”——诈骗分子通过非法获取个人信息,针对不同群体点对点、量身定制诈骗方案,从故事设计、塑造人设、套取信息,再到了解需求、引诱操作,最后骗取钱财,形成一套“精准化”诈骗全流程,不要说孩子,就是大人都防不胜防。
为了保护孩子免受网络上的不法侵害,首先,要模糊“孩子”这一特点,妥善保护隐私。一些孩子在社交平台上详细记录了自己的基本信息,家长应尽快核查,督促孩子修改。
同时,家长要履行好监护职责,了解孩子的上网时间、浏览内容、使用的App以及交友等各方面的情况。特别需要提醒的是,未成年人对网络支付的防范意识薄弱,家长要管好自己的支付密码,不可将银行信息告诉未成年人,家长应及时查询自己的网络消费记录、支付账单等,核实是否有充值、转账行为发生,如确实有大额支出,要及时保留相关记录,向有关平台维权或者诉诸法律途径。
此外,家长要引导青少年正确上网、合理使用互联网,防止网络沉迷;同时,教育孩子保护个人隐私,不要相信网络上的“陌生人”,对于常见的网络诈骗,要及时教育孩子,为其更新网络“防火墙”。
家长应当给予孩子多一些陪伴,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亲密关系,关注孩子的情绪,及时发现异常。当孩子出现情绪异常时,一定要学会倾听,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困惑和遭遇,一旦发现被侵害的情况,要及时固定证据并报警。
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